现在生活质量相比以前**了,因此关于养生的一些讲究也开始慢慢走进千家万户了,可你知道吗,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些养生知识里,除了来自于古代名医的总结外,更多地其实来自于道家先辈们所积累的经验中。
说起道家的养生法,大致可以用“性命双修”来进行总结,其中“性”指的是人内在所具有的的心性、思想和性格,而命则是指人外在所体现的能量、物质、健康等;简单点说所谓的“性命双修”类似于平时我们养生时所讲究的“神形兼顾”差不多就是“全面发展”的意思。
而在这“性命双修”的讲究中,道家的先辈们也都特别强调脾胃的作用,如所谓:“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”,那么我们该如何保养这个“后天之本”呢?且看下面慢慢为您逐一分析。
养生先保脾,脾舒身体安
之所以我们养生要先养脾胃,主要也是出于“保本”的目的,这个“本”就是我们所熟知的“后天之本”,所谓“后天之本”就是以后身体健康走向之根本的意思,而之所以脾胃是人后天之本,正是因为脾胃所负责的消化工作,正是人身体营养的正式来源处。
因此如果我们的脾胃功能好,那么便可将人所吃进去的食物尽数转化成营养,从而让这些能量滋养全身,不至于出现消化不良而使食物转化失常进而积变成湿的情况。
当然这脾胃要是健康的话,除了可以提高消化的效率使人更得补养以外,这人的水湿之气也能更加转运得体。
所以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脾虚问题的话,那么轻则水液运化失常,使水液积累变为痰湿;重则令人消化不良。
道家在处理这点上,就优先从属性的角度进行入手,在道家看来,脾属土,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脾胃壅滞的问题,那么就得需要用“木”来进行疏通。
这里所谓的“木”即是“肝脏木”,因为肝气肝火偏旺而会伤到脾土的缘故,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养脾的话,那么就得把这个肝给养好。
只有让肝气正常的疏泄,我们的脾胃也就能得到改善。肝不郁,则脾不虚,大家都知道“茶饭不思”“气饱了”,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。
因此道家也总结说过:“思伤脾”;也就是说如果人长期处于忧伤或思虑过度的状态中的话,那么便会使脾胃内的气机的停滞,从而使人出现各类脾胃问题。
可说回来,现在却有很多人将胃用做自己的“出气筒”,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吃不喝或者暴饮暴食,殊不知这样的做法,不仅不会使自己的情志得以稳定,相反却都还会伤害脾胃的健康。
饮食之道:远寒而近温
有道是:“生冷之物最易伤脾”其中缘故,主要是因为脾脏喜欢干燥而非潮湿、喜欢温热而非寒凉的缘故,所以在饮食上,如果我们想要把脾养好,那么就得要多吃些温性或燥性的食物,而其中带有上述属性的食物就以茯苓、薏苡仁、芡实、山药、生姜等产自土壤下的食物为主。
此外,名道张志顺大师生前也曾说过一番养脾胃的道理,他说:“大道至简不繁,道是简单的,复杂的便不是道。少吃荤,多吃素,月光底下勤散步。万缘齐放下,长寿如彭祖。那些故弄玄虚的把戏是讨厌的。”
本文章介绍页图文信息由 投稿人 整理汇编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最近更新时间:2024-05-30 21:12:23 信息纠错 免责声明